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正文

beat365:筑基一流学科建设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时间:2020-04-26点击数:

beat365成立于2017年10月,分别由机电工程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以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组成,三个专业均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

学院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一流课程1门。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个,材料与化工、机械专业型硕士点2个。设有材料成型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科学系等3个系,拥有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功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基地1个,院士工作室1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功能感知纤维及异型织造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围绕特色学科方向,高度重视创新团队课题组培育建设,围绕功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特种合金及电功能材料、功能涂层及表面技术三个主干研究方向组建了7个课题组团队。

学院发挥教授团队领军人才的最大效能,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刘江南,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设计及控制、耐热合金及金属功能材料等。兼任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耐热合金及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他曾被授予部级优秀教师、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省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3年获省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俊勃,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带头人;陕西省“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陕西省本科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流专业培育项目及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学科带头人。曾获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负责或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贺辛亥,教授,硕士生导师,beat365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功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遗态功能复合材料、三维编织技术及工艺装备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高校科学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40余项,已获授权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苏晓磊,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beat365副院长,为陕西省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粉体的合成、导电浆料、功能涂层和电磁屏蔽材料。主持或参加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授权国家专利12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第一届冶金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入选“西安工程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计划”。

学院将近些年新引进的青年博士全都纳入学科团队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的课题组会、教学沙龙、学术沙龙、材子论坛、师生科技兴趣小组等形式,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在教授领军人才的带动下,学院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近两年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青年教师刘毅博士近年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6项,指导并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训练项目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    

青年教师李建伟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Carbon》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利用热固性聚酰亚胺泡沫为碳源,并基于热固性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高力学性能、高热尺寸稳定性、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可调节性,经过高温热解,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优异力学、导电和电磁屏蔽性能的碳泡沫材料。此项工作为高性能碳泡沫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所制得的碳泡沫材料在电磁屏蔽、吸波隐身、结构型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青年教师陈东圳博士作为第一作者,与西安交通大学宋忠孝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上发表封面论文。该课题开发了一种电磁场增强和光透射协同放大效应的多孔Ag@Ta薄膜,并研究解决了Ag纳米SERS传感基底表面抗氧化性、生物相容性差的问题。

学院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企业实践、参与产学研项目、参加课题组会等方式,锻炼出良好的学习和科研能力。2016级研究生张静在校期间,连续在SCI、EI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和核心期刊1篇。学院研究生宋一帆、张志毅、董红坤、刘小妮等同学多次在《Industria Textila》《纺织学报》等SCI、EI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郑占阳、张静等研究生先后获得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五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每年都会有毕业研究生继续在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自建院以来,高度重视学科团队建设,通过以团队建设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项目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逐渐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相信今后随着学科团队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学科方向的进一步凝练,学院的科研水平和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激发提升,从而进一步反哺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良好的平台,为早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做出学院应有的贡献。

(撰稿:苏晓磊   审稿:张茂林)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学校首页 | 图书馆入口 | 教务处入口 | 协同办公

Copyright © bat365(体育)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邮编:710048

Baidu
sogou